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胡古澹植竹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五、《潜斋集》卷一○
鲁桓公六年子同生,以子与公生日同,故名曰同。
后汉郑玄生孙,与玄年同,名曰小同
夫以桓公之子为同,则玄之孙为小同矣。
父子祖孙之偶同也,古人以之纪名,以见其重同也如此。
庸斋先生手植庭竹,岁在大壬辰
其孙国器植竹于其地,为小壬辰
兹固伪同尔,抑若有数。
然后庸斋六十年,与主人化为青宁久矣,后人重植不于他物,必于植竹不于他日,必于此年,非无意也。
非有老成能言者识之,虽子孙不知其然者,此岂与寻常所偶同者比哉?
昔人有见其祖故坐磐石,辄泫然涕下,况乃翁三径,常与二仲游息者乎?
感物怀人,故宜诸孙之眷眷不能忘情也。
国器赋诗识感,与其昆玉及其朋友载赓,凡若干篇,求余,遂为之书。
本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周文之先。
自公刘后稷。
积德累仁。
以至于文王
天下之心归焉。
犹服事于商。
武王从兆庶之心。
顺历数之命。
以取天下。
既而有疾。
嗣王幼弱。
乃命周公旦以辅相成王
周公以弟之亲。
叔父之尊。
公其心而不疑焉。
摄天子履万乘车辂。
朝诸侯于明堂。
以施教化。
召公不悦。
四国流言。
伐四国。
戮管蔡。
以安社稷。
然后制礼作乐。
七年之后。
成王齿长德懋。
乃归其政。
公亦不离王室。
乃命伯禽受封于鲁。
思不变四海之望。
远乎哉君子。
周防也若是。
武王独知周公之才之美。
兄弟之国。
天下之人。
皆不知也。
向非周公
则非成王之天下也。
天下疑矣。
武王之心公乎哉。
知子之弱而私之。
知弟之德而让之。
且忧后世兄弟相及。
岂周之盛德为不及欤。
曰是知之深也。
所以能明辅相其子。
若有疑焉。
则与之天下。
希存其子亦难矣。
周公虽不为王者。
然其道则与太王王季文王为同德矣。
成康以降。
名仁者多矣。
孰可与之为伍。
盖姬周之得天下。
未几而武王崩。
之子禄父犹存。
若委少主
无圣人之助。
少康之举。
嗣夏(左传作祀夏)配天。
不其伟欤。
周公所以孜孜焉为而不有。
夫其圣德。
过于武王远矣。
今后王之嗣君也。
亦莫不蔽于私爱。
忘其善恶。
曰彼长也。
冢嫡也。
天下之本也。
莫之可易也。
至有不离襁褓之中。
童婴之列。
而即大位焉。
亦使强臣而为之辅。
其诏制之旨。
周公然也。
成王然也。
岂惟政乱国危。
殆宗庙不血食者有之矣。
曹马之君。
即其人也。
自征伐以来。
受命创业之主。
或起自布衣之中。
亭长之役。
部尉之列。
大夫之家。
卿相之位。
或历试诸难。
十年军中。
足以知历数在躬。
时运兴废。
经始之艰难。
臣下之忠良。
人情之巧伪。
是以出一言。
举一事。
易一法。
必使合于典诰。
垂于后世。
守文之君也。
生于深宫。
长养妇人之手。
慈爱之钟焉。
世子之教不行焉。
身躯则安于玉堂金殿舆服之盛。
耳目饱于声色靡曼之乐。
曷能知君臣父子之道。
忠信邪佞之属。
农桑艰难之本。
故小人易欺焉。
况幼稚乎。
且人君之心。
为天下之晦明。
仁者乐于明。
而匪仁者便于暗。
故时之晦也。
盗窃兴焉。
魑魅行焉。
君之晦也。
贤良死焉。
邪佞用焉。
是以小人奸臣。
唯乐于幼君少主
若保姆之态也。
以提其耳目。
导其言语。
教其喜怒。
行则行。
止则止。
易为之使。
欲求天下之治可乎。
况近世之嗣王也。
始自诞生厥月。
无问名之礼。
至于婚冠。
无金石之乐。
告庙之仪。
外莫闻焉。
春诵夏弦。
诗冬礼。
上庠齿冑之道。
或纵不知。
封爵之命。
掌言者亦不知其谁。
师保之道正其身乎。
左右之人贤与处乎。
其即位也。
降先君之册。
冢宰与百执事。
延颈内面而朝新君焉。
衮冕端拱元默于殿上。
雉扇荧煌。
香烟蓬勃。
左右纷纷焉莫之知也。
班列千百。
称庆而退。
至于积年之中。
宰执大臣。
延英入阁。
称述圣德。
舞蹈而已。
使有言者。
皆申有司。
徒空言耳。
敢及于时乎。
敢及于执权乱政之人乎。
设有一言。
明日之制行矣。
不复用矣。
历观前代明王贤后。
未尝不与名臣贤士厚享宴之礼。
接见之仪。
俾其忠信相亲。
亡于畏惮。
通于商较。
以正先王之得失。
以穷圣人之能事。
两汉金马石渠文章之选。
以备顾问。
侍从之臣。
至有大臣武帐之前亦奏谒。
或排闼于危疑之际。
以问安否。
以图后事。
太宗文皇帝贞观之初
北门之选举十六族也。
皆建功定策。
有布衣之交。
非天下文行之士不预焉。
既久与游处。
非唯知民间之疾苦。
时之否臧。
从而更之。
以熙帝载。
至于臣下之情性好恶。
无不悉焉。
他日之任用。
莫不适其材矣。
近世朝廷。
岂无忠信謇谔之士。
徒欲致身之危。
救时之弊。
指陈千百于上前。
敷扬其达乎。
谏章其览乎。
若复稍挂圣虑。
左右天颜。
得之矣。
又有以惑之矣。
其朝退也。
黄门伎女。
声乐骈罗。
俳优之人。
调笑相杂。
拥卫以至于内殿。
又日幸于两军。
游于其所。
其从乐乎。
断可知矣。
故自乾符之乱。
至于今日。
莫可救止。
少主奸臣之所为也。
或曰。
冢嫡之幼。
善恶未知。
思欲易之。
以卜长世。
废嫡立庶。
圣人所恶。
未知其可也。
曰。
君人者。
上以安宗
下以庇蒸人。
虽长嫡之义。
其不善。
易之可矣。
仲雍
王季之长子。
西伯之圣德。
断发文身。
以避于吴。
吴太伯
盖成父之志也。
隐公
鲁之贤君。
居位称摄。
欲让其弟。
后其长矣。
吾将与之。
桓公羽父之谮。
以疑其兄。
致于篡弑。
晋厉公之薨也。
子周有兄而不慧。
不能辨菽麦。
偫臣迎公子周以立政。
是以治三驾而楚不能争。
襄公之亡也。
君无长子。
赵盾思欲立长君。
乃迎公子于秦。
将欲立之。
穆嬴朝夕抱太子以朝。
且泣曰。
先君以此子之贤。
子之赐。
此子不才。
唯子是怨。
今君虽终。
言犹在耳。
此子何罪。
而外求君。
赵孟惧大义于众人。
遂背秦好立灵公
幼而好虐。
竟为所弑。
国是以乱。
汉高帝迁都长安也。
吕后妒于糟糠。
其子盈为太子
上以赵王如意似我。
知盈懦弱。
卒不能易。
惠帝之世。
几为吕妪所灭。
非平勃之□不能加诛。
及择诸王之贤者。
迎王于代邸。
是为文
不十年。
几致刑措。
昌邑之乱。
霍子孟定废立之册。
宣帝
遂获中兴。
卫伯玉之于晋武也。
君臣之交矣。
知主鬯之不惠。
必倾世祚。
尝抚其床而叹曰。
此座甚可惜也。
帝心不悟。
终以正度为君。
果致元海倡四方之乱。
宗庙焚燬。
两京版荡。
怀悯二帝。
俱为俘执而崩。
晋祚中绝。
国分为十六。
普天之下。
皆坠炉炭。
惠帝之所为也。
是知冢嫡贤。
而臣择立者必亡。
若立嫡为乱。
执古之道乎。
择善为治。
曰乱嫡庶之制乎。
且天子之孝。
安宗
克荷祖考之业。
卜世于长久。
岂以择善废不肖为罪乎。
至唐虞之君。
知其子朱均不肖。
不可付以宗庙之重。
又惧其流毒于生民。
乃弃其子而禅于有德。
若次子之贤。
遽以配天之业。
授于他人乎。
是知君唯其明。
不必拘伯仲之制。
易曰。
明两作离。
荐雷震。
若不明不法。
此覆国亡家之罪人也。
何长之为。
若君明于上。
小人比周之党。
其能进乎。
其获用乎。
其寘于乱乎。
主少不明者。
乱之本也。
故曰元良者。
天下之本也。
莫若先以正之。
正之者。
非在废长。
择善而已。
无使叔孙之祷曰。
主少。
国家多难。
祝我者使我速死。
无及于乱。
此忧之深也。
悲哉。
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105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而不忍言者三: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而父子之恩绝;
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而夫妇之道丧;
伯克段于鄢,而兄弟之义亡。
此三者,天下之大戚也。
夫子伤之,而思其所以至此之由,故其言尤为深且远也。
且夫蒯聩之得罪于灵公,逐之可也,逐之而立其子,是召乱之道也。
使辄上之不得从王父之言,下之不得从父之令者,灵公也。
故书曰「晋赵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蒯聩之不去世子者,是灵公不得乎逐之之道
灵公何以不得乎逐之之道
逐之而立其子也。
鲁桓公千乘之君,而陷于一妇人之手,夫子以为文姜之不足讥,而伤乎桓公制之不以渐也,故书曰「公与夫人氏遂如齐」,言其祸自公作也。
段之祸生于爱。
郑庄公之爱其弟也,足以杀之耳。
孟子曰:「舜封象于有庳,使之源源而来,不及以政」。
孰知夫舜之爱其弟之深,而郑庄公贼之也。
当太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书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
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
夫妇、父子、兄弟之亲,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残之祸至如此,夫岂一日之故哉!
《谷梁》曰:「克,能也。
能,杀也。
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不称弟,不称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也。
于鄢,远也。
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
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宜柰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呜呼,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
虽缓追逸贼,而其存者几何,故曰于斯时也,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
然而圣人固不使至此也。
《公羊传》曰:「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而又区区于当国内外之言,是何思之不远也。
《左氏》以为段不弟,故不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求圣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
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唐宋名贤确论》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九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
隐公曰:「为其少故也。
吾将授之矣。
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杀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
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
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
隐公之智,曾不若涂之人,哀哉。
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
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
隐公追先君之志,而国焉,可不谓仁乎?
惜乎其不敏于智也。
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
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
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
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受祸亦不少异。
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
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
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
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
李斯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之夺其位,故勉而听
使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
何蒙氏之足忧。
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
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
郑小同高贵乡公侍中,尝诣司马师
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
曰:「不见」。
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
遂酖之。
王允之王敦夜饮,辞醉先寝。
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
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
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
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有以也夫。
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郑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
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问定何以无正月1057年2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七、《唐宋名贤确论》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对:始终授受之际,《春秋》之所甚谨也。
无事而书首时,事在二月而书王二月,事在三月而书王三月者,例也。
至于公之始年,虽有二月三月之书,而又特书正月
隐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庄元年:「春王正月
二月,夫人孙于齐」。
所以揭天子之正朔,而正诸侯之始也。
《公羊传》曰:「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
缘始终之义,一年不二君。
不可旷年无君」。
故诸侯皆踰年即位而书正月
定公元年书曰:「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
先儒疑焉,而未得其当也。
尝试论之。
《春秋》十有二公,其得终始之正而备即位之礼者四,文公、成公、襄公、哀公也。
摄而立,不得备即位之礼者一,隐公也。
先君不以其道终,而己不得备即位之礼者六,桓公、庄公、闵公、僖公、宣公、昭公也。
先君不以其道终而又在外者二,庄公、定公也。
在外踰年而后至者一,定公也。
且夫先君虽在外不以其道终,然未尝有踰年而后至者,则是二百四十二年未尝一日无君,而定公之元年鲁之统绝者自正月至于六月而后续也。
正月者,正其君也。
昭公未至,定公未立,季氏当国,而天子之正朔将谁正耶?
此定之所以无正月也。
《公羊传》曰:「正月者,正即位也。
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
定、哀多微辞」。
而何休以为昭公出奔,国当绝,定公不得继体奉正,故讳为微词。
呜呼,昭公绝而定公又不得立,是鲁遂无君矣。
《谷梁》以为昭无正终,故定无正始。
庄公元年书正,则不言而知其妄矣。
谨对。
谏造章敬寺书 中唐 · 高郢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九
八月二十五日。草莽臣前乡贡进士高郢昧死再拜稽首献书阙下。
从谏如流者。君之明也。
有犯无隐者。臣之忠也。
君明臣忠。国之利也。
当陛下至明之化。纳谏之日。
臣敢爱其死以隐其忠乎。臣伏见奉为先太后造章敬寺。
陛下大孝因心。与天罔极。
蒸蒸之思。惟舜其难。
至德要道。无以加也。
然臣伏见以毕力追孝。诚有所益。
妨时剿人。亦有所损。
太后圣德。不必以一寺增辉。
国家永图。无宁以百姓为本。
舍人就寺。何福之为。
以臣愚蒙。不知其所。
鲁庄公桓公楹而刻其桷。可为孝乎。
然而春秋书之为非礼。汉惠帝孝景孝宣令郡国诸侯立高祖太宗高代宗之庙。
当时创制。不据礼经。
至元帝时。与博士议郎斟酌古礼。
一朝而罢之。岂元帝敬宗
乃王者示人以轨物也。夫廊庙者。
宗社之所在。神灵之所凭。
犹不可无故而饰之。越礼而立之。
况此寺非宗社所安。神灵所宅。
而殚万人之力。以邀二梵之报。
其不可亦明矣。间者昆吾孔炽。
荐食生人。今犹不悛。
偷居宇下。百姓凛凛。
无日不惕。遣将攘却。
无尺寸之功。陇外壤地。
委之豺狼。太宗文武皇帝封殖万有。
传之陛下。一夫不获。
尺土见侵。告成之时。
犹恐有阙。况甚于一夫尺土者乎。
用武已来。十三年矣。
伤者不救。死者不收。
缮乘补卒。至今未已。
夫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十有三年百万之众。资粮屝屦。
取足于人。人之困竭。
胡可胜纪。劳疲宛转。
十不存二。父子兄弟。
相视无聊。延颈嗷嗷。
以俟王命。此皆陛下宜伸勤恤之恩。
降哀痛之诏。纵未暇分散谷帛。
以赡鳏寡。犹当务省侈费。
以喔咻之。奈何戎虏未平。
侵地未复。金革未戢。
疲人未抚。太仓无终岁之储。
大农有榷酤之弊。陛下忍以此时兴力哉。
八月以来。时雨愆候。
禾稼少损。菽麦失时。
黔首狼顾。忧在艰食。
岁若不给。将何以救。
无寺犹可。无人其可乎。
臣窃料此寺数年方成。土木之劳。
工用之费。不虚府库。
将焉取给。府库既竭。
则又诛求。傥穷匮不堪。
鼠窃之盗起。戎狄乘间。
狗吠之惊急。得不为陛下深忧乎。
臣闻圣人受命于天。以人为主。
苟功济于天。天人同和。
其功大矣。自然上则宗庙受其福。
下则子孙赖其庆。故孝经云。
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又云。
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母孝。故事地察。
又云。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事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
各以其职来祭。诗曰。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又曰。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是知王者之孝。
在于承顺天地。严配宗考。
敬慎德教。以临兆人。
俾四海诸侯。欢心助祭。
延福流祚。永永无穷耳。
岂闻崇建梵宫。彫琢金玉之为孝乎。
且佛本无相。不可以有相求。
道本无为。不可以有为得。
陛下岂驰心于有为之境。而邀福于有相之功哉。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臣闻夏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人到于今称之。梁武穷土木而致饰乎寺宇。
人无得而称焉。陛下若节用爱人。
当与夏后齐驾。何必劳人动众。
而踵梁武之遗风乎。制造初兴。
役费尚浅。人贵量力。
不贵必成。事贵相时。
不贵必遂。陛下若回一人之虑。
从万姓之心。必是陛下圣德孝思。
格于天地。湛恩沛泽。
济乎生灵。生灵效诚。
天地幽赞。千福万禄。
先后受之。岂与一寺较其功德乎。
陛下以臣言谏于诳妄(疑)。伏请令公卿列士廷议。
可否得其中。则天下幸甚。
不胜愚忠恳直之至。谨投招谏匦以闻。
郑馀庆私庙配祔议 唐 · 韦公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古者一娶九女。
所以于庙无二嫡。
自汉秦以下。
不行此礼。
遂有再娶之说。
前娶后继。
并是正嫡。
则偕祔之义。
于礼无嫌。
谨按骠骑大将军温峤
相继有三妻。
疑并为夫人。
以问太学博士
陈舒议。
以妻虽先殁。
荣辱并随夫也。
礼祔于祖姑。
祖姑有三人。
则各祔舅之所生。
如其礼意。
三人皆夫人也。
秦汉以来。
诸侯不复一娶九女。
既生娶以正礼
殁不可贬。
自后诸儒。
咸用议。
且嫡继于古则有殊制。
于今则无异等。
今王公再娶。
无非礼聘。
所以祔配之义。
不得不同。
至于卿士之家。
寝祭亦二妻位同几席。
岂享庙之礼而有异乎。
是知古者庙无不嫡。
防侄娣之争竞。
今无所施矣。
古之继室。
皆媵妾也。
今之继室。
并嫡妻也。
不宜援古一娶九女之制也。
而使子孙祭享不及。
或曰。
春秋声子不入鲁侯之庙。
如之何。
谨按鲁惠公元妃孟子卒。
继室以声子
声子之侄娣。
非正也。
自不合入鲁公之庙明矣。
武公生仲子。
则仲子归于鲁。
桓公惠公薨。
立宫而奉之。
追成父志。
别为宫也。
寻求礼意。
则当然矣。
未见前例如之何。
谨按鲁南昌府庙有荀氏辥氏。
景帝有夏侯氏羊氏。
圣朝睿宗有昭成皇后窦氏肃明。
皇后刘氏。
太师颜鲁公祖庙有夫人殷氏继夫人柳氏。
其流甚多。
不可悉数。
略稽礼文。
参诸故事。
二夫人并祔。
于礼为宜。
论遣使劄子绍兴五年五月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六二、《斐然集》卷一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七、《古文集成》卷二九、《崇古文诀》卷三四、《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六
臣窃闻遣使入云中,已有定议。
臣愚陋,蒙陛下擢寘从班,职在献纳。
虽小事失当,犹合上闻,况遣使体大,纵使初不预议,苟心有所未安,岂敢缄默?
辄形论奏,伏望陛下留神省察。
孔子作《春秋》以示万世,人君南面之术无不备载,而其大要则在父子君臣之义而已。
鲁桓公为齐所杀,鲁之臣子于齐有不共戴天之仇。
庄公者乃桓公之子也,非特不能为父雪耻,又与齐通好。
元年为齐主王姬,四年及齐狩于禚,五年会齐伐卫,八年及齐围郕,九年及齐盟于蔇,是年为齐纳子纠。
仲尼恶之,备书于策,以著其释怨通和之罪。
鲁庄惟忘父子君臣之义也。
鲁之臣子则而象之,故公子牙弑械成于前,庆父无君动于后,卜齮圉人荦之刃交发于党氏武闱之间,鲁之宗祀不绝如线。
此释怨通和之效也,岂非为后世之永鉴乎?
女真者惊动陵寝,戕毁宗庙,劫质二帝,涂炭祖宗之民,乃陛下之雠也。
顷者误国之臣自知其才术不足以戡定祸乱,而又贪慕富贵,是故诪张为幻,遣使求和,苟延岁月,九年于此,其效如何?
彼之一身,叨窃爵位而去,曾何足道,而于陛下圣德、国家大计,则亏丧多矣。
所幸陛下勇智日跻,灼然独见于邪言久惑之后,奉将天讨,罪状豫贼,再安国步,渐图恢复。
天下忠臣义士,闻风兴起,各思自效,以佐丕烈。
譬如人行万里,登车出门,又如支梧厦屋,初正基柱。
存亡治乱,实系此时。
今乃无故蹈庸臣之辙,践阽国之址,犯孔子之戒,循鲁庄之事,忘复仇之义,陈自辱之辞,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或谓不若是少有贬屈,其如二帝何?
臣应之曰:自建炎丁未以至甲寅,所为卑辞厚礼,以问安迎请为名而遣使者不知几人矣,知二帝所在者谁欤?
见二帝之面者谁欤?
闻二帝之言者谁欤?
得女真之要领者谁欤?
因讲和而能息敌兵者谁欤?
臣但见丙午而后,通和之使归未息肩,而黄河、长淮、大江相次失险矣。
臣但闻去年冬使者还言酋豪帖服,国势奠安,形于奏章,传播远近。
曾未数月,而刘豫挟虏,称兵犯顺矣。
女真者知中国所重在二帝,知中国所恨在劫质,知中国所畏在用兵,则常示欲和之端,增吾所重,平吾所恨,匿吾所畏,而中国坐受此饵既久而后悟也。
天下其谓自是改图必矣,何为复出此谬计耶?
苟曰姑为是尔,则岂有修书称臣,厚费金币,而成就一姑为之事也。
苟曰以二帝之故不得不然,则前效可考矣。
岁月益久,虏情益閟,必无可通之理也。
臣尝思之,陛下与女真绝,则臣下无所得,而人主为义;
举若通和,则利归下,而人主受其恶。
故凡愿奉使通和者,皆身谋,非国计也。
陛下何不据孔子之论而决此策乎?
王安石废黜《春秋》,天下学士不知尊尚,一旦乱臣贼子接迹乎四海。
幸遇陛下笃信此书,孔子之志将伸于今日,便当考笔削之意,断当今之事,则行一二大者,陛下美名辉映千古矣。
当今之事莫大于夷狄之怨也,欲纾此怨,必殄此雠,则用此之人而不用讲和之臣,行此之政而不修讲和之事。
使士大夫三军百姓皆知女真为不共戴天之仇,人人有致死女真之志,百无一还之心,然后二圣之怨有可平之日,陛下为人子之职举。
臣等驽下,伸眉吐气,食息世间,亦预荣矣。
苟为不然,以中国万乘之君而称臣于雠敌,则宰相而下皆其陪臣也。
借使女真欣然讲解,以一将军将数万众驻兵泗水之上,愿与陛下面相结约,歃盟而退,不知陛下何以待之?
则又欲变置吾之大臣,分部吾之兵将,割吾之地土而取其租赋,有一于此,其能从之乎?
从之则无以立国,不从则隳败和好,将何据而可?
臣实戆昧,思之不通。
是以略具古义,浼渎聪听,惟陛下试加采择。
或合圣意,即以世仇当复,无可通之义,明降指挥,寝罢奉使之命。
刻印销印,俄顷之间,初无害日月之明,适足以彰陛下好谋能听之美,免累圣德,误国大计。
臣不胜区区纳忠之至。
取进止。
〔贴黄〕臣恐议者欲以遣使为名,而实行间探,此又不可者。
小人惟利可以使之,曷若召募敢于深入之人,厚与金币资遣之。
有归者必得虏中动静,或不归则不过丧失一夫而已。
何必自损名位,然后可乎?
伏乞圣察。
又:若曰通书尼雅满,则尼雅满是亲自用兵破京师,取二帝者也,于书上如何称呼,实是无辞可措。
伏乞圣察。
又:臣闻君臣谋议,务为明白。
若陛下心知不可,则当明白宣谕建议之臣,不必含糊隐忍,以遂过举之失。
魏梁解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七、《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三六
予论正统,辨魏、梁不为伪。
议者或非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魏、梁皆负纂弑之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
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耳。
鲁桓公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
此予所以不黜魏、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魏、梁之恶,三尺童子皆知可恶,予不得圣人之法为据依,其敢进而不疑乎?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
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
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耳。
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则人之为恶者,庶乎其息矣。
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
凡恶之为名,非徒君子嫉之,虽为小人者,亦知其可恶也。
而小人常至于为恶者,盖以人为可欺,与夫幸人不知而可掩耳。
夫位莫贵乎国君,而不能逃大恶之名,所以示人不可欺,而恶不可掩也。
就使四君因圣人诛绝而其恶彰焉,则后世之为恶者,将曰彼不幸遭逢圣人黜绝而不得为君,遂彰其恶耳,我无孔子,世莫我黜,则冀人为可欺而恶可掩也。
如此,则侥倖之心启矣。
惟与其为君使不得掩其恶者,《春秋》之深意也。
桀、纣不待贬其为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
今匹夫之士比之颜、闵则喜,方之桀、纣则怒,是大恶之君不及一善之士也。
《春秋》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
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旨,然后知予不黜魏、梁之是也。
正统论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七、《后山居士文集》卷七、《古文集成》卷四○
统者,一也。
一天下而君之,王事也,君子之所贵也,吾于《诗》、《春秋》、《孟子》见之也。
周南》自风而雅,王者之事也;
《召南》自家而国,诸侯之事也。
公羊子曰:「王正月者,大一统也」。
孟子曰:「伊尹、孔子得百里之地,皆能朝诸侯而有天下也」。
夫正者,以有贰也,非谓得之有正与否也。
天下有贰,君子择而与之,所以致一也。
不一则无君,无君则人道尽矣,吾于《中说》见之也。
王子曰:「中国有一,圣人明之
中国有一,圣人除之」。
夫列国并立而不相尚,君子必致于一者,不欲天下一日而无君也,吾于《春秋》见之也。
《诗》降于风,《书》绝于《文侯之命》,则天下无王矣,《春秋》所以作也。
天下无王而正月必书王者,所以君之也。
由周而上,天下为一,学者所不论也。
由周而下,至于五代,其所论者五焉:有其位而不一者,东周是也;
有天下而无位者,齐、晋是也;
有其统而为闰者,秦、新是也;
无其统而为伪者,魏、梁是也;
上无所始,下无所终,南、北是也。
正之说有三,而其用一。
三者,天、地、人也。
天者,命也,天与贤则贤,天与子则子,非人所能为也,故君子敬焉。
地者,中国也,天地之所合也,先王之所治也,礼乐刑政之所出也,故君子慕焉。
人者,德功也,德者化也,功者事也,故君子尚焉。
一者,义也。
可进则进,可黜则黜,而统有归矣,吾于《诗》与《春秋》见之也。
西伯,诸侯也,君子与其王;
平、桓,周之馀,而君子夺其王也。
隐公摄位,而先君之元子,君子与其君也;
桓公世子也,王与诸侯大夫国人君之,而王法之所讨,君子黜之。
文王,西夷之人;
秦与吴、楚,戎蛮也,君子进而中国之也。
杞,裔也,君子斥而夷狄之也。
自周之东,夷于诸侯,其所有者号尔,故《诗》降而《书》绝之,君子盖有待也。
夫《诗》降而《书》绝,则天下无周矣,王者可以作也,而卒无以代之,徒以先王之世,天下须君而复与之,岂君子所欲哉!
桓、文一中国,却外夷,出民水火之中,有功矣。
而天命未改,故管仲不得而革也。
周存之者,天也,文武之泽也;
黜之者,人也,天下之法也。
此周与齐、晋之辨也。
秦之昭襄始亡周而臣诸侯,及始皇又合六国而为一,而学者不以接统,岂不已甚矣哉?
以秦之暴,疾之可也,而不谓天下为秦可乎?
夺之,其谁与哉?
新莽,汉之盗也,而汉讨之。
是犹之穷羿、卫之州吁,而齐之无知也,而学者疑其年,吾于《春秋》见之也。
鲁昭公之失国,寓于诸侯,而季氏服君之服、行君之事者七年,君子以其前系之昭,其后系之定,则以元始属之建武其可矣。
此秦、新之辨也。
三国之一,吾于续书见之也。
,中邦之旧也,刘、葛之所造也,君子之所向也,而地则四隅也,德远而功迩,君子不得而私焉。
吴、魏皆有于天下,又皆有功于民,而中州也,于是与之,其得已乎!
曹魏之辨也。
自晋而下则为陈,陈亡于隋,则有终。
自隋而上则为魏,魏而上为燕、赵。
赵,继晋者也。
晋之亡犹秦也,非人亡之也。
举天下而弃之,智者得之,而谓之逆乎?
其事则汉唐,其名则霸,其义则虽非桓、文,亦非晋之罪人也,则有始。
石氏,羯也;
慕容氏鲜卑也。
然居中国之位,有中国之民,而行中国之矣,是犹《书》之秦,《春秋》之吴、楚也。
燕、赵不为夷,而谓魏为狄乎?
南、北之变,吾于《元经》见之也。
晋之东,犹汉也,属而继宗,古之制也。
其所以贵者,以中土之无代也,君子因其旧而与之,犹周也。
皇始授魏,进之也,天也。
而帝晋者,人也。
魏可贵而未贵,晋可贱而未贱,故君子持之也。
持之者,待其定也。
晋、宋有其又有其功,而魏未有以胜之。
武、文没而孝文兴,于是南北定矣,故宋亡而帝魏也。
孝建之后,可以夺矣,而君子不忍者,武、文之泽也,故因其亡而取之。
或曰:魏假之华,齐、梁、陈斥之蛮,无乃悖乎?
曰:夷而变,虽未纯乎,君子进之也;
而变,虽未纯乎夷,君子斥之也,矧其纯乎?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而不考其素善其变也,又况终身由之者乎?
色斯举矣」,而不察其著,恶其变也,又况言弗行乎?
此南、北之辨也。
学者拟梁于新,而唐非其族也,且其取之,夺也,非讨也,吾于《春秋》见之也。
楚比,盗也,而弃疾杀之,君子书之,曰「公子弃疾公子比」,以情不以迹也。
梁之犹魏也,此朱梁之辨也。
吾于正统,质之经以定其论,资之公以济其义,折众说之枉而归诸正,庶乎其可也。
唐质肃公 宋 · 汪伯彦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二
余少壮时,盖闻质肃公唐子方皇祐中御史,剧诋文潞公金丝灯毬锦事,贬春州别驾
李师中送行诗有曰:「并游英俊颜何厚,已死奸谀骨尚寒」。
天下歌咏,闻其风而悦之。
又闻熙宁间其子林父自谏院论列王荆公行新法事,越班叩陛,造膝尽言,贬监广州军资库
谢表有曰:「方圣虑图成于元宰,而庙谟渐系于憸人。
房、杜之业未成,卢、李之风已炽」。
高风劲节,惟质肃公是似。
余诵其诗、读其表,想见忠鲠,恨不出乎其时,亲见其人。
乌乎!
二君子所遭之时异,而当言责之任则同;
所言事不同,而其所以爱君尽忠、冒鼎镬、触权宠、甘谪逐,无或异焉。
然而质肃公春州之贬,当路诸公营救甚力,不数月而起监郴阳税,俄倅长沙,稍稍复用。
神考时,虽召参大政,议论与时宰背驰,直道不得行,而邦国有殄瘁之叹矣。
谏院番禺之贬,当时同趣诸公相继去国,无与为力者,卒死于流放。
忠臣义士,未尝不为之愤懑而长太息也。
绍兴乙卯秋九月朔质肃公之侄孙、谏院公之从侄新邵阳太守遵,以质肃公谏院公斥谪初时台臣章疏、诸公送别及到任谢表等文一钜轴携诣余曰:「遵叔祖父质肃公、伯父谏院公有直声于皇祐熙宁间,卒不获伸其志。
既殁,皆以怨仇当轴,若时公卿闻人往往畏偪,不敢志铭,俾前人业履,无以表见。
虽事书信史,而孝子慈孙,不无憾焉。
遵将刻诸石,以光昭先祖之令德,而传之于不朽」。
丐余题跋,以发幽光。
余老不敏,不能发明万一,姑叙其概于前,且伸其辞于后曰:昔鲁隐公将观鱼于棠,臧僖伯谏之,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质肃公论灯毬锦事殆似之矣。
鲁桓公纳郜大鼎于太庙,僖伯之子臧哀伯谏之,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照临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太庙,其若之何」?
谏院公之论列新法事,殆亦似之矣。
或曰:「臧氏父子继世为善,周内史有言,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唐氏之门,质肃公之后,宜其有谏院公,而谏院公之后,又何其寂寥而无闻耶」?
余应之曰:蹠之寿,回之夭,天之报施善人,于此有不可得而致诘者矣。
昔辛寥为毕万筮,其占曰「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余于是借以为唐氏占云。
安居士汪某廷隽谨题。
通鉴托始论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鲁斋集》卷九、《王鲁斋先生传集》卷一、《金华文徵》卷七
圣贤吾不得而见之矣,而得见圣贤于书;
治乱吾不得而见之矣,而得知治乱于史。
事纪于言,理寓于事,非事则理不可见,非言则事不可传。
大哉,书与史之功乎!
所以开万世之光明,立人心之好恶也。
《书》曰:「天叙有典」。
典者,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伦也。
因其生而分之以其所当处者谓之叙。
又曰:「天秩有礼」。
礼者尊卑贵贱等级隆杀之品也。
因其叙而与之以其所当得者谓之秩。
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是以表章而荣显之于车服、名器之内,故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夫命者天之令也,人主体之而代天行化也。
唐虞之世,面命之而已,虽尧之命舜,舜之命禹,皆命之以天下,亦不过执中之数语。
至于命九官,咨二十有二人,往往见之于「都俞吁咈」之间。
殷高宗之命傅说,亦不出于一时之训诫,必皆叮咛于「钦哉」之一词。
周之治尚文,然后有策命之礼,命微子,命蔡仲,命君陈,命毕公,命君牙,凡五篇皆成周盛时之文。
穆王之二命已不可同年而语。
平王之命文侯,悲叹感伤,气象索然,圣人存于《周书》之后,于以著王辙之所以东也。
逮其末年,归惠公仲子之赗,圣人存于《春秋》之首,于以伤王辙之所以不复西也。
甚矣,王之昏也。
褒姒之难,废后黜适,王之所亲尝也。
今乃以天王之尊,命冢宰之贵,下赗诸侯之妾,若礼所当然而不愧,此圣人绝望于平王,而《春秋》之所自始也。
策命盖非常典,授之以土,授之以民,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词章,司徒书命,司马与士书服,司空书勋,将之以太宰,侑之以内史,卿逆于境,侯郊劳,馆诸宗庙,馈九牢,设庭燎。
及期设主,布几筵,太宰涖之,侯端委而入,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辞三命,而后即冕服
既毕,宾飨赠饯,加之以宴好。
吁,周之旧典礼经如此之重,授受其可不谨乎!
春秋之国,咸沈酣于战争攘夺之中,纲沦法坏,朝贡聘告之使,希阔寂寥于天子之庭者,正以王命之轻也。
秉周礼者莫如鲁,请以隐公观之。
平王之崩,鲁无吊使,又不供王丧,致武氏子来求赙。
后四年,王使樊伯来聘。
后二年,南季又聘,而未闻鲁之玉帛入于洛也。
桓公弑隐而立,篡贼也,鲁之所当讳也,固不敢命一介之使以告王。
王乃使宰渠伯纠来聘,继之以仍叔之子,又继之以求车之使。
桓公薨于齐,绐终不以礼,王乃使荣叔追命之,夫何王命之亵也!
又以晋国大略言之。
曲沃夺宗,叛王屡矣,不惟不之罪,反使虢公命曲沃一军为晋侯,其后侵并诸国,日益强大。
文公伐楚,献俘于王,王享醴命侑,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重耳为侯伯,赐之车服、弓矢、秬鬯、虎贲,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重耳三辞,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而出,出入三觐,其仪如此之恭也。
惟此一命,于史有光。
其次则卫之二命,一追命襄公,一答命蒯聩,皆有辞。
自是不复再闻王命。
后当威烈王二十有三年,忽有命三晋大夫为诸侯之辞,使人惊喜东周之勃兴,何为有是旷礼也。
然既无备物典策,又无王人下临,若之何而命之哉?
此又春秋之一变。
仆深疑之。
我朝治平初司马温国奉旨论次历代君臣事迹,锡命曰《资治通鉴》,正托始于三晋之
盖公不敢上续《春秋》,而乃下承《左氏传》,传以赵丧智伯终,《通鉴》以智伯立后始。
然智伯之事陋矣,不足以为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纲,于是提三侯之命而追原智伯于其下,复著其述作造端之意,伤周室名分之大坏,而以「哀哉」二字殿于后。
有典有则,正大激昂,所以扶天伦,奠民极,示万世帝王之轨范也。
后之儒者,以公之言诚忠厚矣,犹虑其阔于事情也,故致堂氏追论晋悼公病于一惰,使大夫主诸侯之盟会于三晋强盛之几,以补司马公谨微之
此特言其晋之几,而未及乎周之几也。
是以朱文公《感兴》以昭王南下而不返,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王章久已沦散,何独至是而始可论也,此又补致堂之所未及。
虽然,述春秋以后之书,舍是亦几无以为托始也。
东迁周平王晋文侯立,而已弱;
襄王晋文公定,而遂衰;
敬王大夫立,而益乱,大夫自是争衡于中国矣。
战国,土地日蹙,人才日消,王官不备,声名文物,黯无精彩,实不过诸侯一附庸耳。
积轻至此,岂足以为天下重哉?
仆闻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君不能以义制命,则无以使人心丕应,惟命之承。
仆因质其疑于太史公,考之帝纪,书命三侯于九鼎震之下,此温公所以开端而著论也。
考之世家,则曰魏、赵、韩皆相立为诸侯,岂非因其自相立,不得已而命之欤?
十有八年田和求为,魏使使言,王许之,而后立。
详观「许之」一字,即太史公以之而为命也。
当是时王命轻于一羽,乌得而拒之哉?
五伯莫盛于齐桓、晋文,犹熟视楚之至而不敢问,尚何待后之桓文罪一大夫之自也?
前乎七十有馀年,卫犹以王命为重,后乎七十有馀年,诸侯自相王,王之不足,而又相帝,则于王何有?
上下百五十年,苍姬将讫录,如日之莫,如岁之,天叙斲丧,天秩流离,天命僭忒而不可禦,非圣人定之以仁义中正而立极,岂区区智力所能折其冲而摧其势哉?
天下固有不可为之时,而圣人则无不可为之道。
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圣人固未尝不欲兴周道于东方。
孟子亦谓夫子得百里之地而君之,必能朝诸侯,有天下,信不诬也。
今考周之亡也,犹有邑三十六,口三万,土地宝器虽俱输于秦,民遂东,是知王可降而民不可强之从,国可得而民不可强之屈。
周之德泽入人如此之深也,在圣人亦未可谓不可为之时,况自有可为之道乎?
氏乃遽曰「吾末如之何」者,亦勇于自弃矣。
留守章侍郎秋大阅赋 南宋 · 杨冠卿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九、《客亭类稿》卷七
《司马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圣天子规恢远图,留意武备。
亲御鞍马,阅武近郊。
威震戎夷,国实幸甚。
秋九月,留都大帅待制侍郎蒐明国典,训齐士卒,宣上意也。
门下士杨冠卿取《左氏》所书鲁桓公「秋大阅」为题赋之,用以形容甚盛之举。
其辞曰:
太昊司秋,时维九月
天子教田猎以习戎,诸侯简车马而大阅。
此固国之重事,礼之盛节也。
矧曰金陵龙蟠虎踞,襟带江淮,控扼吴楚。
行殿九扉,尝留清跸之尘,而驻翠华之驭。
是曰陪都,国之门户。
分陕而治,必时硕辅。
我公以名世真儒,简知当宁。
升西清次对之华,命镇临于兹土。
其始至也,砭膏剂肓,剜虻剔蠹。
威惠既孚,人士信许。
一如家至,口训手拊。
夏畦告病,请祷而雨。
既饥而穰,饱食安堵。
民大欢乐,公犹祗惧。
谓夫害藏于隐,患防于豫,泰则大来,丰乃多故。
虽天子接千岁之统,大臣轸四方之虑,万民是若,百废具举,当保治而已乱,敢专文而废武。
乃命僚佐将校镇戍。
锻砺戈矛,训齐队伍。
前期戒饬,莫予慢侮。
云合水回,有万其旅。
法遵司马兮既叶于仲冬,经考获麟兮又符于壬午
月亚于良,日用其刚。
金神按节,玉女降霜。
天镜静而云不翳,地轴清而尘不扬。
公乃衣狐貉,控骕骦,灿军容,阅戎行。
云颓火炽,山行水立,抱地势也;
穷谷雪深,鬼行无迹,听号令也;
鱼丽鳞鳞,偃月斜斜,布阵形也;
星陨电落,鹘翻鹰击,角斗争也;
肥东山,酿盎淮浦,犒士卒也;
刀布川流,茧缕蚁叠,输赉予也。
轮运蹄负,辘辘驿驿,肩赪汗赭,欢腾笑溢,杳不知其数,抑何夥也。
人如虎兮马如龙,甲曜日兮车斗风。
倏往兮忽来,驰突兮奔冲。
军声沸兮山四摇,阵云捲兮天一空。
安邑之水灌,陋咸丘之火攻。
岂特捣奸心而雄国势,又将助杀气而全天功也。
若乃金革无声,幕乌不惊,振旅而入,棠阴深明。
马归于厩,士休于营。
令朝行于一日,威夕遍于百城。
良由方伯修职,曾小试于勒兵。
皇乎哉,号发令施,霜惨冰冽,营垒增明,麾帜变色。
申将军之令,若临淮尚父于朔方之时,其严整有如此者。
属尔櫜鞬,崇我斧钺,以宰相礼,受将臣谒。
大明上下之分,若凉国见晋公淮西之日,其仪度有如此者。
淳熙圣人,膺运龙起,梦说以康兆民,命相使宅百揆。
将以归齐人之疆,澡渭水之耻。
诗衮绣而书归禾,非我公其孰能与此?
客有衔戴殊私,形容盛美,声为歌诗,以献天子。
盖将请勒勋于鼎彝,又且特书屡书于太史
十论 其六 桓文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四、《缘督集》卷一五
圣人之道,有正焉,有权焉,参用之。
其参用之何也?
不执一也。
其不执一何也?
恶之也。
其恶之何也?
为其贼道也。
若管、晏者,可谓贼道矣,蹈道则未也。
虽然,特大夫之有家者尔。
进而诸侯,又进而天子,谁独无家也乎?
今夫不仁之封,舜志也,而牵于象;
不告不取,舜志也,而夺于瞽叟。
舜岂徒知有弟而不知有父母者哉!
盖弟虽当封,象不足封也。
以其不足封而废其所当封,而舜不然,曰兄弟之间,姑正焉可也。
娶虽当告,瞽叟不足告也。
不以其不足告而废其所当告,正也,而舜不然,曰父子之间,姑权焉亦可也。
可以正而犹权,可以权而犹正,胥贼道也。
若舜者,可谓蹈道矣,贼道则否也。
呜呼!
舜则否而桓、文则然,故孔子有言也,桓公正而不谲。
谲,权也。
孔子之意孰为?
哀姜也。
文公谲而不正,孔子之意何为?
怀嬴也。
其为哀姜、怀何也?
曰:哀姜之乱,鲁桓公杀之,正也;
不必杀,亦可也。
秦之纳怀嬴,文公受之,谲也;
不必受,亦可也。
哀姜桓公之同姓也。
怀嬴,文公犹子之妇也。
桓公以为哀姜之不杀则私,私则害伯;
吾谓杀之则害义。
文公以为怀嬴之不受则秦嫌,嫌则害反国;
吾谓受之则害礼。
义而诚害伯,诚害反国尔,将曰舜亦区区者,又奚为?
吾谓患不为舜尔,夫为舜,不惟无害乎礼义,亦无害其为伯与反国也。
伐楚而责菁茅之不入,仗义之效也。
哀姜之归,假令以同姓之故姑全之,以声于诸侯,诸侯必义我也,谁复以私疑之哉?
缪公悔过之贤君也,怀嬴之纳,盖不审之过。
假令以犹子之故明告之,则缪公必悔,悔则德我之不暇,而尚何嫌哉?
故曰不惟无害乎礼义,亦无害其为伯与反国也。
而桓、文不由也,故孔子交讥焉。
其讥桓公也,犹曰哀姜之归,可以谲全之,而犹正云尔,甚之也。
其讥文公也,犹曰怀嬴之纳,可以正却之,而犹谲云尔,罪之也。
然则为桓、文者奈何?
曰:如舜而已矣。
或曰:舜何可当也,少贬焉奈何?
曰:鲁庄公筑王姬之馆于外,《传》曰:「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
不筑则尊卑之序悖矣。
故筑,礼也。
丧也,齐鲁雠也,仇雠非所以接婚姻也。
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也。
筑而不于外则丧,道乖矣,故筑之外,变之正也。
呜呼!
王姬之事,哀姜、怀之事,等家事也,而轻重之自异也。
庄公之筑,孰与夫桓之文之受者为重也?
且于正变焉裁之,而要其两得。
今也奈何不于正谲焉裁之,而听其两失哉?
孔子之于桓也甚之,于文也罪之,于庄也可之。
虽然,庄亦善于此尔,必欲为万世法,非舜不可。
故学舜而不至,则为桓、文;
学桓、文而不至,则其杀也殆不翅嫂溺而不援,其受也殆与鲁之娶于吴者同科。
是豺狼而已矣,焉足乎讥!
十论 其七 衰盾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四、《缘督集》卷一五
君子之于道,无可也,无不可也,裁之而已矣。
裁之心而贞,裁之身而正,裁之家而齐。
久矣,家政之未易裁也!
夫苟能裁,上则为舜,下亦不失为鲁庄公
苟为不能,则管、晏,甚则桓公也已矣。
虽然,特家事尔。
春秋、战国以来,以执国之政闻者,大莫如子产,次莫如公孙衍、张仪。
子产之使人爱也以惠,仪、衍之使诸侯惧也以怒。
兹皆不免乎一偏者也。
虽然,如得其正焉亦足矣。
而吾闻之孔孟,子产盖众人之母,而仪、衍类非大丈夫也。
则彼之惠与怒,意其非正也已矣。
《书》曰:「德威惟畏」。
《礼》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此孔孟之正也。
今夫子产直众人之母而已矣,则其所以使人爱者,固非君子之德也。
而仪、衍又不得为大丈夫,则其所以使诸侯惧者,夫岂德威也哉!
晋卿有曰:赵文子与其子宣子者,其一使人爱,其一使人畏。
盖之三子类也,而世率以为正。
或曰:特不正尔。
余惑焉。
之事,其失也彰;
衰之事,其失也潜。
夫彰,故人得而知之;
潜非识者莫知也。
「子为正卿而不务德」,此郤缺之言也;
「子为正卿而不讨贼」,此董狐之言也。
以二子之所以诘者而溯之心,则凡之所为,迎公子雍,送射姑帑之类,大抵敢行非度以胁之而已矣,盖不待识者而后知,故曰彰。
衰则不然,其操似洁,其言似据,其为政似和易,故虽识者或以为正,我则兹不予,故曰潜。
其不予何也?
其心术不正也。
其不正何也?
公重去齐,而衰醉以酒,一不正也;
公逊楚礼而衰强之受,二不正也;
公怒野人予块,而衰以为有土之兆,三不正也。
凡是三不正,盖衰所以为忠,而君子以为是小人之爱其君也,大人格君心之非则不然也。
以衰之所以爱其君者溯衰之所以使人爱者,要不过矫情诡词以笼之而已矣,岂君子之德爱也哉!
而世率以为正。
或曰特不正尔,吾故悉言之,以发千载未败之事。
然则奚以为未败?
曰:抑尝败矣。
介之推以二三子贪天之功为诬,盖为衰发也,顾未斥之尔。
然则奚以知其为衰发?
曰:从亡之臣,虽无虑十数,而最善诬者,莫如衰也。
然则奚以知其莫如衰?
曰:秦之享公也,公欲以子犯从,子犯逊焉,曰:「吾不如衰之文」。
衰行,应对捷出。
君子曰:「衰,颊舌之士也」。
吾意衰之舌不独发于从公之享,又施于诬天以攘功,不然,从亡之臣如子犯者鲜矣。
今自谓不如衰,则之推所谓二三子者,非衰而谁?
故吾谓衰之可爱似子产之可畏似公孙衍、张仪。
其所为异者,特子产以心而衰以舌,仪、衍以舌而以心尔。
之失在心而人知之,衰之失在舌而人反不知,岂其失之也以舌,而文之也亦以舌耶?
此一说尔。
又有一说焉。
大抵议论人者,于其失甚者则加意,未甚则略之。
略之则其失虽彰,而或至于网漏;
加意则其失虽潜,往往吹毛而求之不贷也。
盖人情则然。
败而衰未败,得非之失也甚,故董狐、郤缺吹毛而求之,而衰则未为已甚,故人略之欤?
呜呼!
人既略之矣,又从而文之以舌,虽千载不败可也,而余独吹毛焉者,盖惜夫衰之缪用其心,而未可与入吾孔子之道而已矣。
故君子以为衰,冬之日也;
,夏之日也;
孔子,元气也。